2015年, 第3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5-11-16
  

  • 全选
    |
    专家论坛
  • 陈国呈,蔡立清,周勤利,顾红兵,雷电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最少开关次数调制波的输出线电压波形,并根据三相逆变器实现软开关PWM 动作需要,用双重傅里叶级数展开法解析了基于锯齿载波的最少开关次数调制波的PWM 频谱特性。分析结果指出,该调制波虽是个不对称波,且含有直流分量,但其实质还是在正弦波基础上叠加了零序谐波分量和一个直流分量。这些零序谐波分量和直流分量在三相逆变器中相互抵消,其输出线电压还是正弦波。正是这种畸形波的调制作用,使得逆变器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得以提高,且正负序谐波幅值相差较小,能有效减小谐波损耗,提高波形质量,抑制谐波转矩脉动。通过与SAP?WM 比较后指出,最少开关次数调制波PWM 只能使用单极性调制,其有效开关次数是后者的一半,电流波形质量不如后者。
  • 论文报告
  • 李宁,王跃,王兆安,张辉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三电平中点钳位变流器传统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策略实现较复杂的问题,基于三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策略和正弦波脉宽调制策略作用时各开关器件的导通时间关系,提出了一种导通时间等效的三电平中点钳位变流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策略等效算法。该算法实现简单,无需进行复杂的坐标转换,大大减小了常规三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策略中由于三角函数和无理数计算带来的计算误差,输出脉冲中的基波分量与理论值更加接近。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等效算法较传统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策略查表法具有更高的直流电压利用率和更好的谐波特性。
  • 王 畅, 王 聪, 王克峰, 程 红, 杨 亮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无桥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在传统控制算法下,由于升压电感位于电网交流侧而存在输入电流过零点畸变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功率因数控制策略。在新控制策略下,避免了无桥PFC电路在输入电压过零点处输入电流畸变,同时使输入端达到很高的功率因数。论文详细分析了传统控制算法下无桥PFC输入电流过零点畸变的原因,推导了输入电流畸变的时间范围,讨论了影响输入电流THD的相关因素,然后比较了两种控制策略下电源的PF值和输入电流THD,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新型控制策略在抑制电流谐波畸变率方面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 王晓寰, 张纯江, 曹 璐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EEE1547-4中要求微电网在并网/离网模式间的切换过程应平滑过渡,不存在电压电流冲击。由于实际系统难以实现精准控制,尤其是目前并网开关普遍采用基于晶闸管的固态开关,使得三相并网逆变器三相开关不能同时关断,引起系统产生较大电压电流冲击,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提出了基于电流补偿的微电网离网控制策略,给出了系统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详细分析探讨了算法变量对系统的影响,最终获得微电网切换过程中电流电压的有效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 杨丽君, 李健强, 李学平, 闫鹏达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2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力发电电网穿透率的不断上升,为电力系统调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此,本文通过需求响应将需求侧资源作为供应侧电能的可替代资源加以利用。首先,将需求响应分为两种形式,并分别进行建模;其次,通过峰谷分时电价优化负荷曲线,考虑需求响应提供虚拟出力和虚拟备用的双重功能,采用基于场景概率的两阶段随机模型,建立含风电电力系统的供需侧联合调度模型;最后,将优先顺序法与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相结合,对所提模型进行求解,以经典的6机系统和1个风电场为例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所提调度模型的可行性以及优越性。
  • 李 娟,严宇昕,聂 鹏,黄喜旺,吴 琪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于常规相间功率控制器静态移相和调节过程产生功率振荡等问题,在电压注入型相间功率控制器结构的基础上,将其移相功能由电压源换流器实现,构成移相角度连续可控的动态可控相间功率控制器(DCIPC)。建立dp0坐标下的DCIPC数学模型,阐述电压源换流器的控制方式并采用间接电流控制策略实现对电压源换流器的控制,通过对PWM调制比M及移相角δ 进行控制,平稳连续地改变电压源换流器的注入电压,从而实现带IPC联络线功率及电压的调节。以经带DCIPC联络线相连的两机系统为例,验证了DCIPC能够实现连续有效调节线路功率和电压的功能。
  • 阎秀恪, 王振芹, 于向东, 张艳丽, 白保东, 谢德馨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超特高压电网技术的发展,变压器向着超高压、大容量的趋势发展,为了降低成本,多采用自耦结构。与普通变压器相比,自耦变压器一次侧与二次侧不仅有磁场的耦合而且有电路的联系。对超高压、大容量自耦变压器的电磁问题,生产厂家大多还在沿用传统的经验公式,对它本身的电磁性能尚未能完全掌握。因此,本文针对自耦变压器的电磁问题,推导出适用于自耦变压器场路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编程实现。以一台500kV超高压自耦变压器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出二次侧短路情况下磁场的分布与绕组电流,同时为验证该场路耦合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商业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场路耦合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 综述与述评
  • 吴 娟, 沈艳霞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功率变换器已广泛应用于电网以及工业生产等各种重要场所中,因此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的安全运行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以开路故障为主对功率变换器现有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归类和总结。从基于解析模型、基于知识和基于信号处理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各故障诊断方法的原理,并从适用性、算法复杂性、诊断时间和可靠性等角度,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功率变换器故障诊断的难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新技术应用
  • 徐铭铭,肖立业,林良真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5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分析了换流器直流侧经钳位电阻中点接地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直流配电网单极接地故障的模型,分析了故障电流的特征,发现故障暂态电流为线路分布电容充、放电电流,距离故障点越近,流过的暂态电容电流越大。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暂态电容电流特征频段的总能量,通过比较各分支的总能量确定故障点方向,并利用树状图搜索确定故障区间。进而在故障区间上利用负荷电流和故障区间端点的残余电压计算故障距离。在Simulink/Matlab中搭建了数字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实验室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对本文方法进行了验证。
  • 袁义生, 朱本玉, 张伟平, 彭春华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6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零电流开关(ZCS)的谐振变换器,变压器副边采用倍压结构,由谐振电容和变压器漏感组成的LC谐振可实现电路中能量的传递。电路采用调频工作,开关频率小于谐振频率,使得开关管和二极管都能获得ZCS。原边开关管电压应力取决于原边电路结构,副边二极管只承受输出电压。详细分析了各工作模式,基于基波分析法推导了电路的电压增益与频率比m、漏感系数h以及品质因数Q的关系,表明了变压器副边绕组可以比传统设计减半。针对在车载逆变器样机的应用,对该电路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设计方案。最后,建立了一个21~28V输入/功率600W的逆变样机,实验波形及较高的变换效率验证了电路的正确性及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 高 旭, 许建平, 阎铁生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无光耦的原边控制(PSR)高功率因数临界连续导电模式(CRM)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针对高功率因数CRM PSR反激变换器输出电流精度受输入电压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高精度高功率因数CRM PSR反激变换器。通过引入输入电压前馈控制,消除了输入电压对LED驱动电源输出电流精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 方化潮,郑利兵,方光荣,韩 立, 王春雷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5, 34(11):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GBT栅极电压的米勒平台时延与结温有着密切的关系,是IGBT失效的一种重要表征量,因此精确测量IGBT栅极电压米勒时延对于IGBT模块的失效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完整的米勒时延测量系统。首先设计实现了栅极电压米勒平台的微分提取电路,将米勒平台转换为数字双脉冲,然后研究了利用FPGA内部特殊结构—进位连线组成时间内插延迟链,实现了高精度的时间内插测量。经实验验证,本文所设计的系统能够实现米勒时延亚纳秒级测量精度,为进一步定量探索IGBT模块失效与米勒时延的关系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