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2-07-10
  

  • 全选
    |
    综述与述评
  • 韩朔,蔡养甫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能源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耍物质基础之一。电能是最为方便的二次能源。在世界总能量中,转换成电能并通过各种电工设备消耗的能源约占25%,工业发达的国家比例较大,都在300%以上,我国约为20%。
  • 于学文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开发的重视,热电子发电作为一种新的能量转换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热电子发电是利用热能使材料发射电子来把热能转换成电能的。在热能范围里,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课题,是提高燃料燃烧时获得的热能的利用率。然而,蒸汽发电的热能利用率是比较低的,通常在36—39%左右,而较多的热能被损失掉,这是能源上很大的浪费。
  • 张耀中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近年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生产及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对于如何发展和应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美、日等国,更是竞相发展、不遗余力。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利用同步幅射光源X射线光刻制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这是微细加工工艺方面新的发展动向,对此我们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 毛兆明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斯特林发动机于1816年由苏格兰人罗伯特·斯特林(Robert Stirling)首先发明而得名的。距今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斯特林发动机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热源,具有废气污染低、效率高、噪音低、振动小、运转平稳、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因而目前己在汽车、无线电通讯、医疗、太阳热发电、电站、船舶的主机或辅机、水利动力装置等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应用。相信,今后它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 新技术应用
  • 江云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四化”建设中,能源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是对自然能源(煤,水力,核能……)加工后的重要能源,由于它使用,传输和变换均很方便,其应用范围之广及重要性是人所皆知的。因而,电能的合理利用,在“四化”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 马文珍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静电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展得很早,人们认识研究和利用电就是从静电开始的。公元六世纪前,古希腊人发现了天然磁铁,然后又发现了琥珀,这样,人们就开始有了静电方面的知识。公元十六世纪科学家奥托成功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摩擦式静电起电机。
  • 左耀珠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3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离子注入”是人们所熟悉的一项工艺技术。所谓“离子注入”就是将某种元素的离子在电场中加速,然后让高速离子打入某种材料的靶片。“离子注入”在半导体器件制作工艺中的应用极其成功和出色,它的优越性远远超出过去的“扩散”工艺。如果有意识地变更注入离子的能量和质量,使注入离子只作用到被轰击表面100A以内的深度。这时,注入离子不但不能打入靶片,反而将靶片材料的原子溅射出来,也就是说“离子注入”变成了“离子溅射”。可想而知,在“离子注入”工艺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止“离子溅射”的出现。然而,在机加工中,例如表面加工、成形和抛光,“离子溅射”却是一种极有力的工艺。
  • 孙亦诠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自从1971年微处理机问世以来,到现在不过十年左右时间,但是它标志着开始了一个电子学革命的新阶段。微处理机正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人们开辟了美好的前景。成本低、体积小、可靠程度和可编程序高等优点是微处理机能够深入很多电子产品市场的主要原因。目前占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微处理机,应用在消费性产品上。
  • 国外见闻及来华报告
  • 严陆光 ,荆伯弘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1981年9月下旬,西德卡斯鲁厄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海因茨教授(W.Heinz)在电工所与物理所做了几次报告,内容涉及超导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超导材料及超导聚变装置等。这里介绍的是他在电工所做的第一个报告。海因茨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卡斯鲁厄核研究中心的概况,技术物理所即为该中心的一个下属机构。
  • 童建忠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5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日本电子技术总合研究所建立在高砂实验基地的7号机,1981年5月投入调试运转,于同年11月开始预定目标的实验,并且已经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英国的《电气评论》及时地作了报导。据电总研同行的来信介绍,那是用第二个通道(B channeI)进行的发电实验。B通道和A通道一样,是冷壁型,其结构和过去的5号机通道的结构类似。
  • 电工所科研简介
  • 杜友让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电工所1981年度申报的科研成果共19项,通过所级以上鉴定的共15项,已上报院部待批,简况如下。一、PDH-120自动绘图系统该项工作是由二室、五室和工厂等单位共同研制成功的。所内评为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电工所五室一组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6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本系统由TRS—80微计算机及其相应外设、接口电路、模数变换器、放大器、多路果样开关及传感器组成。系统方框图见图。
  • 国外动态
  • 毛兆明,左耀珠,马文珍,蔡养甫,范方吼,孙亦诠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据美《电气与电子综论》1981年第18卷第8期报道,以色列贝尔谢巴地区的内格夫城本古里安大学和美国阿贡国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计划在两年内建造一个电功率为10千
  • 封四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图书情报研究室
    电工电能新技术. 1982, 1(1): 7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文>《电工电能新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办的技术性情报刊物,由图书情报研究室编辑出版,内部发行。电工电能新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工所在该领域里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国内外电工电能新技术的调查分析。